以紀錄日期記載
三月
03/15
[16]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阿拉斯戴爾.格雷(Alasdair Gray)-著,蕭美惠-譯/時報/2024.09
心得:原來是注意到電影,後來想先去讀原著。這是一本很英國的小說,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故事藉由一位迷戀妻子的丈夫自傳描述,圍繞一名像科學怪人的外科醫生貝斯特,嫁接一個跳河自盡的女性的身軀和肚中胎兒的大腦創造出一位純真的女性-貝拉,也是作者的丈夫,她有著最原始的天性,經由旅行和不同男性交合,探索及認知世界,最後成為一位助人的醫生。內容含當時對女性的定位,對階級統治、政治、戰爭的嘲諷,讀來如又重新造訪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書中還穿插一些版畫,情節融合魔幻。不過裡面有些角色名字太長、和涉及英國政治史有點複雜,還是值得一讀的小說。
[15]1984/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李宗遠-譯/好讀/2015.10
心得:這是寫於1948年的經典著作,是反烏托邦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分為三部,描述一個在大洋國的黨內成員男人,對於黨政機器操弄人民思想、情緒,竄改事實有隱約的反叛思維,曾經找到同伴,一個愛人,最後被思想警察抓捕,經痛苦虐待和恐懼脅迫,最終向老大哥臣服,抹滅自己的意志以換得最後的解脫。在現在討論到極權及政府的監控,常常會引用這本書,本來以為會很厚重,但讀起來情節明快,論述帶有力量,引發思考階級社會、戰爭和權力的連結。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誰控制了過去,便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便控制了過去」。儘管過去從不曾改變,本質上它仍然能夠被修正。現在的事實就等於永恆的的事實,多麼簡單明瞭的邏輯,你只需不間斷戰勝自己的記憶即可,他們稱此為「事實控管」,新語中的說法是「雙重思想」。
#正統所象徵的意義就是-不去思考,不須思考。正統等於無知無覺。
#戰爭的本質便是毀滅,不一定是毀滅人類的性命,而是人類辛苦工作的成果。當戰爭變成一種無限延續的狀態,它本質上就已經改變了。
#大約從石器時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與下等人。這三種人的目標是完全不相容的。上等人的目標是維持原有地位;中等人的目標是與上等人互換位置;至於下等人(長久以來,下等人的特色就是被辛苦的勞務工作壓榨,無暇顧及日常生活以外的任何事物),如果他們有目標,必然是廢除一切差別待遇、創造一個所有人生而平等的社會。
#不平等,是文明的一項代價,在即將掌握權力的新族群眼中,人類的不平等不再是個需要奮鬥的理想,而是個應該設法避免的危險。
#只有四件事會讓統治階層失去權力-也許是被外力征服,或治理無方引起民眾起義反抗,或放任一個強勢且不滿的中等人集團具結成形,或本身喪失了統治的信心與意願。
#「過去的可變動性」,是英社的中心概念,它的主張是-過去發生的事件並非客觀的存在,那僅僅只是文字記錄與人腦記憶中的內容,也因此,唯有紀錄與記憶認可的過去才算成立。
03/02
[14]原力效應/愛瑞克-著/新樂園/2023.02
心得:這本書是內在原力後的二部曲,探討每個人內在都蘊含無窮的力量,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才能發揮出來;透過與眾人連結,更可以發揮出百倍效益,這種力量的運用和放大過程,作者命名為「原力效應」,包含三大元素-溝通表述、控管變數、逆向建造,最後並以鮮乳坊作為案例分析。一樣是邏輯清晰、讀來流暢的勵志書,多了一些可以實踐的問答於表格工具。
#每個人行事有不同的判斷考量,但最好的「為什麼」,一定必須發自內心,尤其去做富有「意義感」的事情,是最能夠享受內在愉悅、最佳體驗的選項。
[13]隱性反骨/李忠憲-著/圓神/2021.01
心得:在圖書館偶然拿起翻閱,看到第一篇推薦序是先前讀的人生路引作者,再看到作者是一位理工資安教授,寫的卻是思辨、探討人生的文章,於是就借回來一讀。作者一路就學、考試進台大電機,後來通過高考一級,當了幾年公務員,再參加國家公費留學考試,到德國念博士,回國後到大學任教,儼然是人生勝利組的學霸形象。因為有聰明的腦袋,所以能設定人生志向,也能更進一步思考人生,因為留德、學運和跑馬拉松,不斷地挑戰表面看起來是美好知識分子生活,在臉書上寫下像日記的想法,匯集成本書。融合理性與哲學的思維,值得一讀。
#只要一個人活著,就會產上哲學問題;兩個人以上活著,就會出現政治問題。政治是大家都需要知道的事情,哲學是大家都要必備的能力,否則,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將不知道為何而活,也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勇敢無懼、孤獨思考、否定自我
#勇氣是抵抗恐懼,駕馭恐懼,而不是無視恐懼。~馬克.吐溫
#只有孤獨,我們才能夠找到自我,孤獨不是寂寞,它是最偉大的冒險!~赫曼.赫賽
#我們是虛假的人面獅身獸,我們不知道現實中的我們是什麼。認同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否定自己。荒謬即神聖。~佩索亞<<不安之書>>
#「簡單」本身並不單純,而是知道如何讓放棄和實踐兩者並行。
#除了沒用的肉體自殺和精神逃避,第三種自殺的態度是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卡謬
二月
02/26
[13]斯多葛生活哲學的55個練習 The little book of Stoicism:timeless wisdom to gain resilience, confidence, and calmness/喬納斯.薩爾斯吉勃(Jonas Salzgerber)-著,王瑞徽-譯/時報/2020.03
[12]斯多葛主義生活 Lessons in Stoicism/約翰.賽勒斯(John Sellars)-著,吳湘湄-譯/晨星/2020.10
心得:最早是看到網路上影片和雜誌文章,接觸到斯多葛主義的概念,感覺有點像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後來到圖書館借了書,對這源自古希臘時期的智慧哲學有更多認識,感覺可以為混亂的心智提供一些指引,不過還需要慢慢體悟和執行。
#斯多葛幸福(eudaimonia)三角
過美德生活:時時刻刻表現出至高的自我
專注於你能掌控的:盡其在我、隨遇而安
擔起責任:發揮自我的善
02/22
[11]人生路引/楊斯棓-著/先覺/2020.10
心得:作者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革命家,在gap year環球演講挑戰核電存續必要,成為全職講師,後來因照顧雙親,回歸接掌家業診所。在這本書裡談了28本經典好書,超越濃縮式「物理說書」,領先融通作者觀點,再詮釋的「化學說書」。就像引路人引領讀者探討不同課題,將閱讀視為救贖,從中擷取智慧。真的是很棒的一本書,一本將讀過的書內化的寶典,比起我只會簡短紀錄,實在太有啟發性。
#每個人手上都有好牌、爛牌,不管你拿到什麼樣的組合,盤點手上的好牌,用感恩的態度面對,每年都改寫人生劇本一點點,愈改愈好,人生軸線能就因此翻轉。
[10]柏拉圖和笛卡兒的日常/愛蓮娜.派基納-著,洪夏天-譯/商周/2018.03
心得:在法國,哲學是從小在學校的必修課,也是高中會考的科目之一。這是一個資深的哲學教師,將在課堂上的教學與觀點匯集成冊。在學習世界認為實用的知識及成就分數之外,透過不同教案設計例如畫樹、包裝禮物...,引領學生反思和深思。
現在年紀漸長,對這個世界、自己產生愈來愈多的疑惑,所以開始讀哲學,很希望有一位這樣的導師可以提點自己。
#協力合作並不代表失去自我或自主能力,反而是建立一個更公正、更自由的社會組織的必備條件,正如盧梭所言:「每個人把自己交給全體,等於沒有交給任何人。」
#就像森林中的樹一樣,正因為每顆樹都設法奪取其他樹的空氣和陽光,迫使彼此向上尋求空氣和陽光,且因此得以漂亮而挺直地生長;而生長在空曠之處,可自由隨意伸展的樹木,它們的支掗卻變殘缺、歪斜而彎曲。所有妝點人的文化和藝術、最美好的社會秩序均是非社會性的成果-這種非社會性由於自我強制而約束自己,且透過強迫手段才能盡情發展自然的根芽-by康德
02/19
[9]心理學發現微幸福/蔡宇哲、潘怡格-著/幼獅/2019.11
心得:作者之一是我很喜歡聽的podcast主持人,這本書用淺顯的表達說明一些心理學實驗,引導讀者了解微妙的人心特質。可以讓自己更好,也可以更溫柔待人。
#若你發現自己經常漫無目的的耗費精力再不太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開始為自己制定目標,並練習延宕滿足,提供2個有效的方法:
1.訂定目標的「S.M.A.R.T」原則
2.反問自己
與其告訴自己:「我做得到!」,不如反問自己:「我做得到嗎?」因為自我對話的語言結構會影響人們對情境的思考方式,使人們更有效的激勵自己並產生動力。
#當感覺被排擠時,若觸摸一些溫暖的東西,比如一杯溫暖的咖啡,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會變得比較緩和。
#人類的思想傾向於重視現在而不是未來,而感恩就像一個自我控制的緩衝區,它可以幫助我們抵抗誘惑,並做出正確、理性的決定。
#補充內心能量,建議方法:1.嘗試去做平常不習慣做的事情;2.看喜愛的電視節目重播;3.思考行為背後的目標
02/09
[8]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江婉琦-著/木馬文化/2022.10
心得:移工在台灣幾乎已經是街頭處處可見的風景,而在社會生活中,他們補足了照護、工廠、漁業等勞力工作的缺口,台灣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而他們也成為台灣雇主仰賴的親密盟友。這是一本從台灣人角度去田野調查與訪談一些移工的報導文學,為了賺錢來到異鄉,在陌生的環境中學習語言、適應文化、結識同鄉,心裡的苦與樂就像一般人,藉由不同方式默默流露。寫日常,也觀察生命流轉,學習拿掉標籤。
台灣的移工中以印尼裔最多、越南、泰國次之;在外籍配偶中,大陸超過6成還是最多,接著是越南,印尼反而少一點。印尼和越南應該算是台灣新住民兩大主流。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
#我身為移工,本來就是想改變命運而出來工作。出國工作可讓人改變命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如果遇到不好的雇主,其實也是命運的一部份。如果生命中的好與壞都是命運,那要改變的其實不是命運,而是我們自己。
#說母語是世界上最療癒的事情。移工直播,是因為那是連結,在直播的世界裡舒服地說自己的語言,表現快樂、展現自由,和同鄉朋友在網路上互助支持。移工是孤鳥,孤鳥在飛行的時候,直播可以讓他們脫離現實,在網路的世界裡回巢、透氣呼吸。
#她說生活像是戲劇,雖然自己不盡然過得那麼幸福,但跳舞的時候要笑,一笑看起來你就過得很好。
02/02
[7]費米推論/高松智史-著,陳嫻若-譯/新潮社/2024.03
心得:這是在聽一門數據分析講座時得知的書。常會看到就是有些大公司面試會問的古怪題目,如全台便利商店有多少間?電鍋的市場規模?等等問題看得懂,但要算答案就會卡住。這本書就是在提倡費米推論的思考方式,以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 命名,像場沒有解答的腦筋比賽,比思考的深度。讀起來好像不難,不過要真的能應用應該常常打破腦袋都很難想出來。
費米推論=依據常識、知識,運用邏輯,計算「未知的數字」
費米推論=因數分解+值+講述技巧
02/01
[6]內在原力/愛瑞克-著/新樂園/2021.08
心得:這本書的主旨就是書的副標-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作者在42歲達到財富自由,現在是顧問、慈善家斜槓多重角色,但從自身經驗中體悟面對人生最重要是內在的態度,有9個關鍵設定:一人公司、三種工作(有金錢收入、無償、自我實現)、利他共贏、成功方程式、站對地方、無限思維、沒有壞事、包容力、常保初心。讀完會覺得很勵志,不過很重要還是行動實踐與持續。後來聽訪談,作者計畫會寫三部曲。
#一人公司所扮演的人生執行長(CEO)、財務長(CFO)、行銷長(CMO)、技術長(CTO)、營運長(COO)五大角色。
演講版:https://youtu.be/CBMEKIVshpg?si=1RMe3o63ADQL2QHb
[5]四季Different Seasons/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著,王瑞徽、趙丕慧-譯/皇冠/1982著作完成
心得:會讀這一本書是因為跟人聊起「刺激1995」這部很久之前的電影,有激勵低潮的靈魂的魔力。查詢後,發覺是小說改編,而小說的作者史蒂芬金,被稱為「故事之王」以恐怖小說著名,幾乎每年有新作,除翻譯不同語言,銷售量有跟聖經一樣的地位。有聽過名字,但一直都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所以那天在圖書館看到有這一本原著,就趕緊借回來。四季代表4個故事,而每個故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連結,春季<<麗泰.海華絲與裘山的救贖>>是另類的逃獄,也就是1995的原著;夏季<<納粹的學徒>>是一個老人與男孩困在根植於互相寄生的恐怖關係,改編成電影「誰在跟我玩遊戲」;秋季<<屍體>>描述4個鄉村男孩踏上追尋之旅,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冬季<<呼吸法則>>有一個年輕女子決心要不計代價將孩子生下的不尋常分娩過程。
就快600頁、字體不大的小說,是一本很有份量的磚頭書。讀起來很流暢,但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用文字演繹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以及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很值得一讀和再去看改編的電影。
#我很想告訴他:這就是過了一輩子牢獄生活的結果,年輕人。它讓每個握有權力的人變成主子,你則變成每個主子的狗。也許你知道自己成了一條狗,即使是在獄中,但既然其他穿灰色囚服的人也都是狗,所以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到了外面,可就不同了。
#最重要的事通常最難說出口,因為說出口就減損了它的意義。
#重點是故事本身,而不是說故事的人。
一月
01/18
[4]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著/大田/2003.01
心得:更「快」真的等於更「好」嗎?因為快,喪失了舒適、適度、趣味,人生活得太過用力,就會錯過很多風景。書中倡導慢哲學(slow philopsphy),作者為自己訂下「一天只做三件事」的生活規則,選好目標,不慌不忙地慢慢做好,可以感受成功,而不是被現實生活追趕的挫敗感。
第一件重要的事:跟自己在一起
第二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會呼吸的人
第三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通半
這是一本我會想多讀幾次的書,然後去讀一下哲學。
#焦慮不是來自於想到未來,而是來自於想要控制未來。
#要面對世界,比「愛」更重要的,是「溫柔」。而溫柔會隨著老化自然而來,所以沒什麼好著急的。
#自由人與奴隸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把價值當作擁抱生命的禮物,後者把價值當作面對世界的武器。學會「自由」,就是學會如何為了「生存」,只在必要的時候,珍惜地把自己賣掉一點點,而買的人也會珍惜。
#人的一生就像福袋,都是打包上市的,不透明的福袋包裝哩,裝滿了喜歡的與不喜歡的東西。有時候變質的是對方,就像過期的食物過了賞味期限,隨著歲月走味了。也有時候,改變的是自己。所謂「接受」,就是接受全部,不能任性地之選喜歡的、而丟棄不喜歡的。每一個人生、每一段婚姻都是一個福袋,裡面裝的東西未必都是你喜歡的。
[3]55歲開始的Hello Life/村上龍-著,張智淵-譯/大田/2015.04初版
心得:你有沒有勇氣變成另一個人?在書上的封面有著這樣的問句,這本書有5個中篇小說,主角們都是過了中年的人,有著不同經濟階層的生活型態,面對著婚姻、職場、疾病等難題,想重新出發,但人生已經過了黃金時期,還有勇氣改變嗎?
這本書有著亮黃的封面,在一排的日文小說中很顯眼。第一次讀這個熱門作者的作品,筆調寫實,讀起來很順暢。日本跟台灣很相似,所以描繪的生活情景不會有隔閡,對於主角的心理狀態,因為年齡也快到了,可以感受那隱約的掙扎。過去的人生好像舊照片已經封存在另一個時空,書中的主角們喜歡喝茶,用暫時的平靜來面對眼前的新日子,需要一點點勇氣,讓人生不要抱著後悔。
#要打從心裡接受重要的人的決定,是一件辛苦的事。然後,一點一滴地,逐漸形成某種保護自己、像是膜一般的東西。麻煩的是,那種像是膜的原料的東西,只有自己的外側才有。一直待在家裡就不會知道,但是外出待在寒冷中,一回到家,就能感覺到家很溫暖,對吧?大概是那種感覺吧。
01/11
[2]徬徨少年時Demian/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著,李倩葦-譯/遠流/2008.11初版
心得:這一本是前年在圖書館好書交換活動得到的書,放了一年終於拿起來翻。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描寫一個男孩從童年到青年,追尋自我心路歷程,想釐清世界的完整性應該除了光明的神那一半,還有另一半是屬於惡魔的。原文的書名是書中一個主角的名字-德密安,在男孩幼時遭到霸凌時解救了他,也成為迷惘中想追尋的寄託。讀這本書跟讀「流浪者之歌」一樣,筆調抒情流暢,需要多想想才能略微體會那種空靈背後的涵義。
#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隻鳥飛向上帝,這個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薩斯。
01/05
[1]點一盞心燈/劉墉-著/時報/2010.03
心得:這一本是在圖書館好書交換活動得到的書,內容是很多篇簡短的小故事,寫起來雲淡風輕,但背後卻蘊含各種人生哲理,值得慢慢體會。比起通篇大道理,故事的力量往往更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