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2022閱讀足跡

2022的閱讀紀錄(以紀錄日期記載)

十二月
12/31 奔走在日光大道上/三毛-著/皇冠叢書/1985完成2021.09二版
心得:1943年出生的三毛,有著豐富的感受力,用浪漫與遼闊在世界流浪。「撒哈拉的故事」是小時熟悉的書名,但那時的腦袋只存在地理課本上生硬的文字,生活中移動的範圍不超過20公里,讀了也不知道書中寫的黃沙滾滾是什麼樣的景象。後來開始旅行,去了摩洛哥,進了撒哈拉沙漠,才有了浩瀚世界的體驗。這本書是1981年聯合報贊助她到中南美洲,半年的時間走訪了在那片大地上的許多國家,原本可以拿著介紹信聯絡當地外交使節,但害怕人情負荷,三毛總是不太願叨擾,跟著助理米夏就自行找旅館、找交通移動。沿途遇見有熱情、有冷漠,有無法避免高山症的不適、有彷彿前世今生的悸動,也有雨季洪水的遇難經驗,可以算是最早的背包客遊記。在40幾年前沒有網路時代,這樣的高難度行腳,風景五彩繽紛、過程波折顛簸,激盪出情感真切的絮語。

12/03 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洪蘭-著/天下文化/2022.05
心得:一直很喜歡看洪蘭教授的書,討論有關大腦的知識。這本書是她在天下的專欄集結,篇篇簡潔、篇篇精闢。她很強調閱讀是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知識最快最好的方式。人不可能經歷各種場景,而在閱讀他人經驗時,書中的描述會活化我們的想像力,如臨其境,加深記憶使學習效果增強。另外錯誤回饋、動手做都是讓大腦學習的方法。正腎上腺素對新奇事物起反應,維持我們注意力,提升大腦學習和記憶,父母藉由陪伴與共讀,可以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誘導思考,培養邏輯力,反覆的思考可以增加神經迴路連結的強度。品格更是應從小教導,其中習慣是6個月開始教、2歲到頂、4歲後曲線變平,「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情緒的控制則是0歲開始、2歲到頂,5歲時曲線趨近於零,所以從小的教育是人生的奠基。

12/03 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約翰.貝曼(John Banmen)-編/心靈工坊/2019.06
心得:在阿德勒後,前陣子很常在談教養的標題看到的心理立論就是薩提爾理論。而這本書是在「精準提問」中所提及,是集結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的11篇重要教學文章。讀來有點專業,需要細讀才能了解她如何發展出家庭治療的觀點與歷程。在當時突破精神分析是針對個人進行,視家庭唯一各治療單位,認為家庭的失衡是問題的根源,所以應該重塑家庭。

十月
10/12 隱藏的邏輯(The Social Atom)/布侃南(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天下文化/2021.09
心得:這本有點像探討人類行為的科普書,作者本身是物理學博士,一直致力科學寫作。書中核心是探討表現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隱藏著物理性的邏輯。人就像原子,自由的個體,可以隨意採取行動,但集合在一起的群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所以社會物理學是一門新的思考方式,不同於主流分析個人心理,而是從組織與模式來了解人類社會。書中探討一些種族隔離、金融、宗教、模仿及利他行為,都是有趣的觀點,在現代也可以藉由一些實驗及模擬驗證。個體是獨立,但社會模式會回過頭來影響個人,並限制個人的行為。
最後提及一段話,長期把人會視為高高在上理性生物的觀點,背後的哲學是來自宗教思維的影響,同樣的思維也助長認為社會科學在本質和物理科學不同,及人與自然有分界線。但我們其實是自然的一部分,想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只有學會接受這個事實。個人及群體的交互影響看似複雜,但可能有簡單的原理,雖然不能符合100%細節,只要把重要的部分弄對了,其他部分自會迎刃而解,我覺得理工腦應該會很認同這本書。

10/8  微妙的平衡(A Fine Balance)/羅伊登.米斯崔(Rohinton Mistry)-著、張家瑞-譯/柿子文化/2012.05
心得:這是一本5百多頁的厚書,續借2次分了幾次才讀完。寫的是印度1970紛亂、無助、充滿壓迫的年代,四個主角-命運多舛的底層階層裁縫師伯姪伊斯佛及歐文、堅毅想自立的寡婦迪娜、多愁善感的大學生馬內克,他們的人生曾經一度交織,歷經猜疑、爭吵,而後發展出像家人般的情感。然而對裁縫師來說幸福只是短暫,逃過一段厄運又有更悲慘的境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卻也難以想像,投射出印度這樣階級分明的國度,有多少人民都是無力反抗只能像雜草般在無情踐踩下掙扎喘息。讀完後心裡想起一個問題,如果知道得到後還會失去,那樣的痛苦會寧願從來都不要得到嗎?
*人生就是這樣折磨人嗎?把好東西撕成碎片,讓壞東西化膿,然後像腐壞食物上的真菌一樣成長?他曾遇到的校對員法山卓.弗米克會說,生活就是如此,存活下來的秘訣就是在希望與絕望之中取得平衡,抓住機會。但面對痛苦與毀滅呢?不,假如有一個夠大的冰箱,他就能夠保存在這個公寓裡的快樂時光,永遠都不會壞掉。
不過這個世界是不能被冰凍起來的,所有的一切都得到壞結果。
*「時間是多麼不可靠的東西,當我想飛起來時,它像膠水一樣黏著我。時間也是多麼善變的東西,它是無盡的麻線,把我們的人生纏繞成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的包裹,或像條橡皮筋束緊我們的想像。時間可以是小女孩頭上美麗的緞帶,也可以是佈在你臉上,偷走青春容顏和毛髮的線條。」他嘆口氣,難過的微笑道:「最後,時間變成脖子上的套索,慢慢地使人窒息。」

10/8  摯友(The Friend)/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著、蘇瑩文-譯/圓神/2020.11
心得:這本是在看謝哲青的YT時聽到介紹,是一本獲獎無數的文學小說。這裡的摯友是一個女性作家和她崇拜但沒有成為戀人的好友、也是作家與自殺好友遺留下近90公斤的大丹狗阿波羅。在回憶中剖析過去的情感,因為共享哀傷,人與狗產生依戀。像是手札的短篇,有點像心理諮商,面對愛與失落,慢慢流洩傷感,穿插著文學底蘊,再逐步前進。文句讀起來很輕快,很快可以讀完,有些句子會雋永在心頭,要慢下來品味。題材很創新,有養狗的人,應該會更有感。
*你沒辦法解釋死亡。而愛,值得更好的回報。
*哀傷很痛,思念更痛,但是不再想起你,一點也沒辦法讓我快樂起來。

九月
9/17   比句點更悲傷/大師兄-著/寶瓶文化/2019.08
心得:這是作者的第二本著作,因為已經看完他的第一本、第三本,所以就想把這本也看了。書中一樣是以他去接收不同屍體及在養老院擔任看護時接觸的許多人生故事,有苦有樂,更多的是感觸,希望有一天我的人生結束時可以是圓滿的句點。
 
9/04   我不是最耀眼的 但可以是最努力的/許傑輝-著/大田/2022.01
心得:這本書很容易閱讀,沒有太華麗的用語,在樸實的文字後藏著一股巨大的熱情。從小成績不好的調皮小男孩,對模仿、表演著迷,用心、用力去幻想與學習。憑著細微的觀察力,在餐廳打工過,對於小事也積極做到超過標準的好,讓他有機會可以進入企業豪宅當管家,展現服務的智慧。對於追求理想,即時挫折也不放棄,永遠要當準備好的人面對各種考驗。比起一些心靈雞湯的書,這是一本很實際的人生紀錄。

八月
8/27   跟著雲門去流浪/林懷民-著/大塊文化/2019.10(二刷)
心得:在圖書館偶然看見的書,過了幾次才借。記述著2007年雲門到六國八城巡演的見聞和心情,寫藝術、寫創作、也寫旅遊。原來林懷民最早是一位作家,26歲創辦雲門,將自學成家的舞蹈推向國際舞台,除了他個人大破大立的前行,還得靠團隊舞者、技術、行政合作支撐起他的夢想,讀來如新,很精采。

8/21  藍色加薩(The Blue between Sky and Water)/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著、張穎綺-譯/立緒文化/2016.09
心得:這本也是在網路讀書節目看到被推薦的小說,藉由一個巴勒斯坦女性家族跨越4代的命運故事描述猶太人因為二戰被希特勒迫壓想要獨立建國,選擇上帝應許之地耶路撒冷,入侵原來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家園,藉由屯墾驅離他們讓他們成為難民流徙,從此只能被封鎖在世界最大的開放式監獄的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後來聽敏迪的podcast,巴勒斯坦人僅剩的家園大概只有原先的 20%),單純的人民無力改變這樣的悲慘命運,僅能藉由信仰相信自己的靈魂仍是受到庇護與自由。
在綿延不絕的烏俄戰爭、共機擾台紛擾中,覺得戰爭現在已經變成日常話題,前陣子像宿命不斷的以巴衝突曾經占了小小版面。當初曾經進入被高牆包圍的伯利恆為了一睹耶穌誕生的馬廄,那裏算是巴勒斯坦領地,但進出得透過以色列設下的關口,破舊的城區反應生活的艱辛。大欺小、小欺弱,原來受苦的猶太人也成為欺壓巴勒斯坦的惡人,這個世界其實沒有真正的和平。

8/21  金錢心理學(Dollars And Sense)/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著/天下文化/2018.04
心得:之前就讀過很多本丹.艾瑞利的著作,從社會心理學探討人的決策和行為,很多實驗是很貼近生活經濟層面。這一本在探討人的花錢行為,為什麼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 金錢不是萬能,但不可否認金錢已經是主宰生活幸福最大的因素。對於金錢的決策想要力求理性,但還是會被心理因素左右,所以常有有短視近利、失心瘋情形。書中最後建議就是停下來、想一想,多加思考支出和價值的連結,減少錯誤的思維。

8/10   躺著就贏 人生就是不公平 股魚最強存股密技/股魚-著/Smart智富/2021.03
心得:又是存股,需要多閱讀,才能加強心理素質啊。作者原本是竹科工程師,摸索出一套SOP,藉由財務數據挑選好股,並判斷買進、組合、換股時間點。其實這是我難以克服的一點,很容易將買股跟買菜一樣,什麼都想買,所以就太雜亂,需要學的還很多。

8/7   漫畫大英百科-人體醫學7-學習與大腦/大英百科-著/三采文化/2022.01
心得:從劉軒的FB知道這一套書,這是開始閱讀的第二本,看漫畫比看文字輕鬆多,對學習也容易吸收。裡面介紹了大腦的功能,成人腦約1.4kg,佔人體 2%,卻消耗20%的能量,也是每天生活的指揮中心。所以了解大腦的功能很重要,記憶的形成跟海馬迴和前額葉有關,增進學習的方法有感覺印象刺激、反覆練習。後設認知區分知道和不知道的能力,複習比預習重要,可以精準學習。誤把熟悉當成理解是常發生的錯覺,要達到理解是可將內容說明讓被人懂。預防大腦退化對年紀漸增的人更重要,要不間斷學習、運動、冥想。而睡眠是固化記憶的重要過程,環境是大腦發育關鍵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8/7   存股輕鬆學/孫悟天-著/幸福文化/2019.09
心得:存股又很多大師派,但要真的可以不受每日行情左右心情,持續堅持就需要信念。這本書內介紹的不難,也主要只有用一檔股票-第一金來說明,「本金」、「時間」、「降成本」是存股的關鍵三要素,證明大道至簡。股票何其多,要怎麼找到好股票,書中的選股SOP法則有
1.選擇體質健全的公司(連續5年EPS大於1元)
2.選擇股價穩定度高的公司(股本大於300億,tip:B值<0.8)
3.每年配發股利股息(tip:近5年現金股利>0.5元)
4.股價不能離淨值太遠(tip:股價/淨值<2.5)
5.股性相合

七月
7/24   讀懂一本書/樊登-著/三采文化/2020.04
心得:知道這本書,是從瓦基說書。作者經營了一個會員數超過台灣人口達3,300萬的說書平台,所以能解構一本書再傳達,讓聽者可以理解,那應該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之前讀過很多類似的書籍,也都宣揚教別人是雙邊學習,為了要說出口必須先懂這本書、更專心找出書中的重點就會處於沉浸式學習狀態,而講出來是考驗能不能用及不斷串連擴大知識的資料庫,作者在書中歸結自己的原則要點,很有建設性,使用的工具是純文字心智圖,強調刻意練習的積累。看完後,我也畫了一張心智圖。

7/23   你好,我是接體員/大師兄-著/寶瓶文化/2018.10
心得:因為先前看了「火來了,快跑」,對於作者的黑色幽默覺得很有趣,所以看到圖書館有作者的首作再版新書就借了,開始讀也很快一路讀完。裡面記載他從菜鳥開始從事殯葬業的經驗,聽到各前輩的都市傳說及自己看到的形形色色身故現場,一樣有好笑的橋段也有令人省思的時刻,尤其裡面描述很多自殺的案件,讓作者不禁想,雖然政令到處宣導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人可能因為霸凌、貧窮、疾病而生前難過,但現在躺在棺材裡的確跟人世紛擾再也無關。

7/10   大港女兒/陳柔縉-著/麥田出版/2020.12
心得:2021年10月在作者因為在淡水被外送員騎車撞到跌倒後來不治前,我並不認識她也沒讀過她的任何一本作品。當時因為新聞,她的名字被提起,她的作品被褒揚,她的去世被認為是文壇重大的損失。在看青春愛讀書網路節目推薦她的另一本書「人人身上都是另一個時代」,想起了過去的新聞,所以預約了這本最後的著作,拿到時才發現很厚,是本鉅作。花了一個月斷斷續續的讀,被書中那個過去的台灣港都和主角命運交錯的時代所吸引。寫日本統治的發展、寫國軍接管的混亂、寫在傳統與改變中的女人角色,花了5年的寫作融入龐大的史料蒐集,用故事及文字將我們未曾經歷的歷史重現到腦海中,比現代VR的科技更有溫度與情感,惋惜一代才女留下的作品到這裡而已。

7/10   跌跌撞撞 環遊世界單人行/低橋-著、邱憶薇-譯/台灣角川/2020.10
心得:這本偶然在圖書館看到的漫畫遊記,因為裡面有一些南美的描述,就借了。因為是漫畫所以很輕鬆就可以快速翻閱,裡面畫了作者2012年~2017年的環球旅遊回憶,從背包客生手進化到騎單車從智利南部到阿根廷烏斯懷亞的超級挑戰,原本1年的計畫在意外中走了1年8個月。有我也曾到過的地方,也有我好想去的地方,想旅行的願望被喚起,看到作者對於單人旅行的心情詮釋也有同感。後來搜尋作者網站,已經有出第2本書,上面也有日文版的漫畫,用來學習日文很好的吸引力。http://watatobu.blog.fc2.com/

7/3   火來了,快跑/大師兄-著/寶瓶文化/2021
心得:作者大學沒念完,家裡因為好賭的爸爸所以過得很辛苦,到處打工,從事過賣場員工、保全、照護員、接體員等靠勞力工作,自從到生命收尾產業工作後,開始對人生有不同的想法,生命苦短,是當肥宅每天耍廢、打電動爽爽過或是充實自己,看最後有多不一樣,哪一個自己會比較快樂? 原來他在冰庫工作,擔任接體員會到不同現場,目睹生命最後結束的場景,樂愛這份不用人比人的工作,後來被調到火葬場,學習火燒、撿骨、封罐等生命最後打包階段,也經歷不同的見聞及感想,文筆有小野、吳念真的樸實風格,有令人省思的片段也有黑色幽默的橋段,是本經歷過死別的大人才能看懂的故事書。很推薦。

7/3   健康,自脊來/鄭雲龍-著/寶瓶文化/2021
心得:這本書是因為媽媽開始抱怨坐骨神經導致腳痛麻,去大醫院檢查可能要開刀又猶豫不決,從圖書館借來讓她看。雖然預期年老的她應該沒辦法依照書中日復一日做著複雜的動作,但書中傳達藉由復健運動取代開刀的可能,或許可以提供她一些希望。作者很常出現在電視上的健康節目中,教導大家注意姿勢及日常保健的運動,他本身在19歲時曾遭逢意外,從高樓跌下離癱瘓只有一線之隔,後來靠著毅力與復健、練習武術又重新站起來,並從事矯正整復工作。因為看到他的病人舒緩短暫的病痛後並沒有變得更好,而對自己的工作開始產生質疑,所以開始立志要從根本教育翻轉,推廣脊椎健康理念。過度依賴醫療,會讓人有受害者失能心態,不願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只想著等生病再去看醫生,所以書中很強調「健康促進」,要從心的覺察+身的改造+環境支持=脊椎健康,由內而外知行合一主動改變的重要性。「健康到老、無病善終」是多數人的心願,卻是老年時懊悔的錯過,唯有從健康時就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人生才能優雅謝幕。 書中最後有12個檢測動作、強背基本動作及加強動作,不需要厲害的運動天分,但需要持續不懈的習慣養成。

六月
6/26    愛無忌憚[The Consequences of Love]/蘇萊門.阿多尼亞(Sulaiman Addonia)-著、柯乃瑜-譯/皇冠/2008
心得:小說場景在沙烏地阿拉伯,男人穿白色長袍、女人穿黑色紗袍,在阿拉的戒律下,女性是附屬財產,是可能引誘男性偏離正道的邪惡,所以愛情是被譴責的禁果。對以難民身分艱苦求生著的男主角,陌生女孩丟下的第一張紙條開始劃破像是黑白電影的生活苦牢,兩人成為彼此的信徒,冒險追尋黑夜中的微光幸福,也付出代價。
相較常讀到的西方文化,這本小說對於回教在宗教下壓抑的男女感情及互動描述還滿特別深刻,尤其是2008年創作時,那時世界才開始有3G網路,沒有line的年代。保守的黑紗壟罩男女主角純粹的愛戀,女主角問「我們到底誰比較幸運:沒看過我的臉的你,還是看了你這麼久而飽受欲望之苦的我」。在極端壓抑男女關係的回教社會,隱藏的是畸形的同性戀情。想起之前曾經去喀什米爾時,在街頭看到很多手牽手的成年男生,我還問民宿主人他們是不是同性戀,但他說不是,就像很正常的生活狀態。
因為好奇,也去查了作者及書中男主角的國家-厄利垂亞(Eritrea),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瀕臨紅海的小國家,曾經被義大利殖民及衣索比亞併吞,獨立後卻成為人人都想逃離的非洲北韓,將近10的人口都成了難民湧向海外。

6/26    大腦這樣記憶 什麼都學得會[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喬許.弗爾(Joshua Foer)-著、謝佩妏-譯/天下文化/2020.12
心得:作者原本是一名採訪記憶大賽的科學記者,因為好奇普通人的記憶極限,開始接受訓練,一年後參加美國比賽成為冠軍。他記錄在過程中探討腦袋記憶的機制、記憶力對於學習和人生的影響。
隨著年紀漸增,開始感受到記憶力的衰退,可能是卻乏某種目標及強化的連結鍛鍊,書中提到主要的技巧是將訊息意義化、群組化,再利用圖像+位置=記憶宮殿,累積知識才能學習更多知識,提高潛能。

五月
5/22    人生第二曲線/郭瑞祥-著/天下文化/2020.8
心得:作者是台大教授,講述在中年歷經喪妻重新再進入人生的新軌道,尋求生活、工作、心靈的滿足。裡面最吸引我的是連續多年帶領台大EMBA參加戈壁挑戰賽的歷程,除了體力的磨練,最艱難的是凝結團隊的共識,在放棄的邊緣永不放棄。

5/22    牧羊人的讀書筆記/朱敬一-著/印刻文學/2020.5
心得:作者是中研院院士、2016~19年擔任駐WTO大使,遍讀群書,書中對通識、經濟、政治、中國與全球化有精闢分析,有些是挑戰知名學者之鉅作論述,讓讀書不只是單向接收,而是能深思後產生自己的觀點,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5/14    原子時間/柳寒冰-著、張亞薇-譯/寫樂文化/2021.8
心得:盤點目標,做喜歡的事、管理好時間,從小而簡單的事情開始,重複執行。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小孩。作者提供實用的表格及建議的番茄鍾和習慣管理app。 

四月
4/17    呼吸/姜峯楠-著、陳宗琛-譯/鸚鵡螺文化/2020.01
心得:有多篇短及長的故事,需要靜心花點腦袋才能看的書,作者構思出天馬行空的未來世界有無限可能,故事邏輯很精采讓人很想一次讀完,跟黑鏡的風格很類似。

4/23    離開的勇氣/鄭媐安-著、徐若英-譯/時報出版/2016.06
心得:一個韓國醫生寫她去12個地點的旅遊故事,大概都是10天,對於景色和人文的描述都很真實,因為也曾到過某些地方,所以重溫當初旅行回憶。裡面寫佛羅倫斯,提到一部以那裏為背景的電影「冷靜與熱情之間」,後來google發現是2001年由竹野內豐、陳慧琳演的日本電影,原著小說是由兩位作家分別以男、女角度寫成兩本紅、藍的版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