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早知道 就 待在家
#「那些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脆弱。我唯一能做的,是向命運學習,與脆弱同行,讓自己更加強大。」
#正因為所有現在發生的事實都有預示性,與其說旅遊書寫是向讀者陳述「在旅途上會遇見什麼?」它更應該向我們預示某種「未來的可能性」,如果作者能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精準地描繪下來,賦予生命,那無論書寫的內容調性如何,它應該能具有穿越時間的價值。
#我們永遠無法透過肉身穿越時空,去實現或印證所有的未完成與遺憾,但我可以藉由文字,將自己傳送至曾抵達的所在,或無法實現的未來。
#失去「成為正常人」的資格後,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錢,或吃飽穿暖的問題。「人是社會性存在」,最深刻的折磨,是必須承受冷漠以對的孤立,和群體施加在個人身上的精神凌遲。
#這些旅途中的不期而遇,被攜帶回來的偶然,記述著原本不屬於我的回憶。無論接受贈與、購買、撿拾或其他方式,世界的一部分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似乎,我們的世界也向外延伸了一些。
#所有旅途帶回來的物件,都只是現實世界之裡的碎片,唯有附上故事後,這些物件才有意義,散發出存在的光輝,點出價值與意義。旅行是六感體驗,但不是想重現就能重現,回憶需要憑藉,需要觸發,這些帶回來的物件,能讓我溯及既往,召喚不可能再來一次的時光,重溫即將遺忘的故事。#我們透過現實創造故事,同時,故事也形塑著你我的現實。
#數學、自然科學或邏輯辯證,無法解決我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確定」,尤其是資訊焦慮,快速變化的今天,只有「故事」,可以讓我們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出色的敘事者往往在社會群體中佔有中心的位置,看看那些政治人物、企業家、文學家或媒體名嘴,他們的陳述,幾乎左右了社會群體的動向,也難怪美國哲學家華特.費雪將我們人類的學名Homo Sapiens(智人)變成Homo Narrans,意思是「說故事的人」。
#與其說,是我選擇了記憶,倒不如果說是,記憶選擇了我。
#記憶擁有多種特性,其中之一是哲學家所謂的「時間性」-一種對時間的內在知覺,它蘊含某種「可以從經驗裡召喚新意義」的能力。所以,即使有兩個人對同一事件擁有完全重疊的視角與記憶,但事件仍可能賦予兩人截然不同的意義。
人對時間的意識並非一成不變,最簡單的例子,哲學家們就觀察到,對年輕人來說,人的一生似乎有點漫長,但只要跨過某些年齡門檻,時間感會隨著人變老而壓縮。以至於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在資深公民們的心中,彷彿是昨天才發生一樣。
#「旅行」就和道德上的「善良」一樣,與其說是天性,其實它更像是一種選擇,一套想像,一種「也許出走回來後會更好」的預設立場,一筆本益比未定的生活投資。
#我再度想起多年前那段未完的對話:值得嗎?
值得。我聽您的話,離開家,抵達大地的盡頭,見到了世界,然後,平安回家了。
但這一切似乎也不值得。我的生命,妳的生活,有那麼一段無法回填的空白,我們都錯失了,和彼此相處的日常與美好。而這段空白,終究會化成遺憾,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