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0/11(Fri)
住旅館時遇到其他說中文的背包客,有來自香港、也有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這一趟倒是沒遇到大陸人。旅館的自助早餐超乎想像的豐盛,所以一早就先去佔領餐桌位置好好吃一頓,順便跟其他旅客聊聊天交流一下。吃飽出門天氣晴朗,在附近先逛一下,這裡也有像城堡的大、小基爾特之屋。
這裡的巷道色彩柔和,沒有高樓大廈的壓迫感,漫步其中,心情顯得輕盈。
因為前一晚已經把老城區差不多都走過,所以今天要到新城區。
穿過了自由廣場會來到維瑪內斯公園(Vermanes Park),1817年開始興建是里加第二古老的公園,四處有很多名人雕像。
里加運河,可以安排坐船遊河的導覽。
這雕像界的金城武是花花公子藝術家兼設計師-卡爾利斯·帕德格斯(Karlis Padegs,1911-1940),自我陶醉上演一下浪漫小劇場。
簡簡單單的公園,卻是提供民眾日常休憩的重要心靈寄託。
路上碰到同住旅館的香港大姊,她說要去一個劇院,但我沒想去,幫忙互相拍照一下就先告別,我就繼續晃。這裡有一間很漂亮的洋蔥頭教堂,教堂旁的大道鋪灑著金黃落葉。
這裡是里加東正教教堂(Riga Orthodox Cathedral),是波羅的海區最大的洋蔥頭教堂,建於1860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蘇聯時期一度改成電影院及餐廳。裡面可以進去參觀,但不能拍照。
公園裡還有簡易型公廁趕緊去一下,這邊在外要找廁所不太容易。
Art Academy of Latvia是拉脫維亞藝術的最高學府,外觀看起來就很藝術
外面有一個展覽的告示,看到有人進出就進去看一下,但沒有任何標示所以很快又出來
往旁邊走,剛好有一個媽媽帶著4個小孩在散步,好可愛。
拉脫維亞國立藝術博物館,主要展示19~20世紀藝術家的作品。但對博物館提不太起興趣,只有進去找一下廁所。
繞道公園另一側,天氣愈來愈陰暗。
三小國當初都被蘇聯佔領過,被佔領當然就有抗爭,所以KGB在三個國家中都設立了辦公室和監獄來關不聽話的人。這一棟在轉角的建築被稱為"the corner house",就是被當成監獄使用,進去免費可以看到一些歷史及圖片展示介紹,但如果要參觀牢房必須參加導覽,一天有幾場次的英語團。
去的時間剛好遇上12點團的時間,買了票趕緊去集合。參加的人不少,講解的是一位年輕的女生,有著澎澎頭讓我感覺很像哈利波特裡的妙麗。
進入幾道大門,裡面的牆壁顯得斑駁。
介紹從被抓進來時先到資料室登記要填寫資料、交出個人用品的流程開始。
鏡子後有人監視的逼供室,導遊介紹KGB會用各種手段逼人簽名畫押。我想人都抓了,直接入罪不就好了,但好像KGB就是要設法讓犯人自己簽名。當時認罪只有2條路,一是死刑,另外就是送到蘇聯去關,不認罪就是一直羈押在這。
既然是監獄,而且是迫害者的監獄,所以環境就是極差的狀況,多人擠在一間吃喝拉撒一起,沒有廁所,只有小窗戶,有時會用強光照射讓人無法入睡。
坐牢也是需要放風,不然很容易暴動,在這短暫可看到天日的空間,犯人只能走動不能交談,也不能敲牆壁傳遞密碼,但還是有人會偷偷藏著鉛筆或利用各種可刻畫的工具在牆壁留下訊息,有可能是名字或是一句試言、一些塗鴉。
牆上展示著一些受害者的故事及歷史圖片,被關在這的不一定是犯罪的人,更多應該是愛國的人。在蘇聯第一次占領紅色恐怖後又來了納粹,而後再歷經蘇聯回鍋時期,直到1991年獨立,這個國家就在戰火中掙扎著,終至取得自由。或許台灣過去也有這樣的黑歷史,歷經血和淚換來的民主都應該要好好珍惜。
簡陋的伙房
一些歷史的紀錄,在獨立後這些傷痛的記憶才能被公開。
當時KGB領導的辦公室
有監聽設備還有很多卡片。
建築物中庭,當初人被抓都是從車庫門送進來。
最後來到一間像是小禮堂的地方,導遊說在整修過程,牆的表面一掀開發現有數不盡的彈孔,所以應該是當時處決人犯的地方。
在當時很多人的人生是突然被中斷、被消失,導遊說之前有遊客看了這些整理出來的罹難者照片認出親人,讓她覺得讓歷史被了解是很有價值,1小時的導覽也在此結束。這個國家到1991都還是被佔領,導覽很精彩、想像過去很悲傷。
外面的空間還有一些影像及文字介紹。
這棟建築原來的主人,自1919年蘇聯占領後房子就被徵收、人也被羅織罪名處決了。
走回新藝術區途中經過的路德教會教堂 The old church of St. Gertrude
教堂內有古老的風琴
猶太人博物館,當時沒開。
經過郵局立馬進去,靠著旁人協助抽了號碼牌,裡面很像小便利商店有服務櫃台,也有販賣各式卡片還有點心、飲料。
買了2張明信片及郵票速速寫完寄出
終於走到新藝術建築區,感覺就是個豪宅區。當年里加發展出的新藝術風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裝飾性藝術,另一則是浪漫民族主義。伊莉莎白街主要是裝飾性,這棟10b號藍屋建於1903年最吸睛的是正中間最高點的左右人面雕像,藍色馬賽克磚搭配各樣精美裝飾,走超級華麗風。
對面伊莉莎白街33號,建於1901年,正面有大力士及美女雕像,展現力與美,目前是俄羅斯大使館。
另一條主要的街道阿爾伯特街(Alberta iela)就偏浪漫風,大部分都是俄國建築大師哈依爾.艾森斯坦的設計作品,充滿奇特。
阿爾伯特街4號,建於1904年,被譽為完成度最高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屋頂有3個美杜莎人頭,中間窗戶展現漂亮的曲線,屬於典雅的折衷裝飾風格。
除了藍色,也有綠色豪宅。
山形屋頂是里加新藝術博物館
又走回公園,在河的對岸看到中國式涼亭
綁在樹上的鞦韆
天空開始下雨,而且愈來愈大,廣場顯得很冷清
跑進大教堂裡躲雨兼看一下,很多觀光客就沒有買票入內參觀。
之前看資料里加有一座得獎的綠建築國家圖書館,前一天傍晚遠遠也能看見在道加瓦河的對岸,很想去但沒有研究如何搭車,所以就用走的去。走了快半小時,想著廁所也快到了,遠遠看到很多警車及穿西裝的人,好不容易走到時門口竟然貼了一張今天不開放,到底是誰要來這麼擾民,旅行中總是會遇到意外,只是明天就要離開,無緣~
又回頭走了半小時
想要去找書上介紹的猶太人屠殺博物館,經過紅色步兵廣場,前面有花崗岩雕刻成的紅色步兵像(Latvian Riflemen Monument),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支由拉脫維亞人民組建的步兵團參加俄國的「十月革命」,成為列寧最厲害的勁旅之一,還獲頒勳章。之後走到昨天到達看見的里加大市場。
逛市場是旅行必要的行程,裡面真的很大也分了不同區,在裡面找到一間超商買了甜點和便宜的水果,可惜市場內的廁所要收費。
下看到猶太人博物館招牌卻找不到入口,在雨中繞了一圈,還問了一個路人,好心帶我去大門,但是緊閉的,裡面看起來沒人,猜想可能是生意不好沒開,還真是任性。
早上在旅館遇到的一個台灣女生提到有一個可以登高的觀景台在附近,拉脫維亞的科學院(Latvian Academy of Sciences Observation deck),也是前蘇聯時代的遺物。
花了5歐搭電梯上17樓,再走一小段,看到觀景平台竟然是露天,而外面風雨交加,完全沒有其他遊客,心情只能用比悲傷還悲傷,唯一的安慰是終於有廁所。
冒著風雨還是硬繞了一圈
換一邊
如果天氣好可以看到的景色應該很漂亮
360度看一回
獨佔觀景台繞一圈後還是回到裡面躲雨,拿出超市買的點心當午餐兼下午茶吃,粉紅色的糖霜形狀像馬卡龍,便宜但超級甜很適合配茶,帶著一路吃好久才吃完。
有點狼狽地又花了半小時走回旅館,途中經過連鎖超商又進去買了一點食物,雨已經變小,先走去明天參加1 day tour的集合點看一下,回旅館洗澡後趕緊泡薑茶驅寒,也跟其他背包客閒聊,還遇上同房一位嫁到土耳其返鄉探親的拉脫維亞正妹,這裡的女生有深邃的輪廓、白皙的皮膚真的很漂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